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商文化>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西商人与西口药材

西北山川峻,秦地无闲草。原以西之广大西北地区高山巨川,长河深涧,天苍野茫,水洌泉甘,尤以秦岭、巴山、鸟鼠、祁连、天山首尾相连,浓荫覆盖,碧草滴翠,是各种中药材生长的天然生态环境,历来以盛产药材而著称于世。并形成西以秦岭为中心,甘肃以岷山为中心两个药材集中产区,所产药材以质优量大而被冠以“西口药材”的美称。西秦岭巴山,山高势峥嵘,碧树潭溪声,崖头溪畔奇草丛生,盛产500多种药材,尤以党参、当归、大黄、车前、乌药、木贼、金银花、白芷、通草、厚朴、黄芩、黄药、天麻、桔梗、杜仲、柴胡、桂皮、苍术、枸杞、五味天下驰名,其中凤县所产之党参,安康、汉中、汉阴所产之杜仲,洛南、澄城所产之秦艽更为医家所珍视,不仅药力纯正,而且规格齐全,成为秦地药材的代表,到近代每年出产的药材达640多万斤(35)。甘肃之洮河流域,岷山之中是中药的主要产地,以所产大黄、甘草、当归、枸杞为最著名,其中大黄年产360万斤,以岷县所产为巨;当归年产500万斤,以岷乡为主要产地,甘草年产600万斤,以武威为多,都是质纯量巨的药材大路细货,“每年由碧口出者一万石”(36)。入明清后,由于疆域空前扩大,人口急剧增加,从明代的1亿人增长到清中叶的4亿人,对药材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同时药材为生活必需品,医藏家备,以备不测,是最容易商品化的经营项目,到清代中叶已形成全国性市场,出现了祁州、亳州、长沙、禹城四大药市;加之明中叶后西风东渐,国外市场进一步开拓,如大黄每年输向俄罗斯和西欧、美洲就数量甚巨。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西口药材”自清代中叶秦巴陇坂植被开发后,在全国迅速崛起,成为西商人经营的主要项目之一。
  三原为西北药材炮制加工中心,也是药行总号汇集之地。药材店一般都是采取“东西制”的管理体制,财东多三原人和同朝人,而掌柜则多华阴人和长安人。因此药材炮制手法在技术上亦区分为“长安派”和“华阴派”。财东与掌柜采取分账制,立有合同和万金账,每年利润“提八余二”,将二成作为企业赢利滚算,增加资本积累,八成东西两柜按股均分。药材行店为产销联营,因此用人较多,少则五六十人,多则百余人以上,三原的德太药材店“共有人员百余名”,分为柜务、刀房、斗房、库房若干组织。柜房管经营,有大柜、二柜、记、走街等人员。刀房、斗房管生产,设刀头、斗头负责生药的淋、洗、泡、切和熟药炮、炙、煨、炒。刀头、斗头多为熟练技术工人,常由药店高薪聘就。药材炮制根据药性、药味分门别类精选加工。由于西药商经营当归、党参、黄芪、大黄、枸杞、秦艽均为中药材的大路细货,加工炮制方法也十分讲究。如:
  当归:分甘肃岷县所产的后山当归和西和、礼县、眉县所产的前山当归,尤以前者身长、皮细、骨气重、粉白茬为优质。加工时去掉腿子,留身长提装为葫首,分为全当归、会盒子归和小面子归等级别。全当归挑大的,拈去细股,提装为10支狂五、20支狂五等。
  党参:分为野生和家种两种。岷县所产为老山党,皮松子大,最为优质,徽县、两当所产为家种,皮紧条细为家种,叫泥党参。其加工方法是先将党参绑成小把长一尺,烘干后用黄酒、白酒渗了,用蒸笼一蒸再蒸,再装包发运。
  黄芪:以岷县石官所产最佳,挑选两头平的用刀切齐,用红绳绑成小把,装箱出口。
  枸杞子:以宁夏中卫等地所产为佳,按等级分为贡果、枣王、参元、顶王、大捡、分类装箱。
  大黄:产地西宁、岷县、西藏、武都、文县、铨水、华亭等地,分野生家种,野生为佳,西宁所产为优,经过加工按产品式样分级,以槟榔茬,无糠心为佳,名称分为中吉、京吉、蛋吉、鸭蛋吉、相黄、比黄、加工刀切,装箱发运(37)。
  这些在三原加工的药材装成90斤一箱,经西安运往禹州、祁州、汉口、上海等地销售,药店在这些销货市场往往驻有推销员或设有销货分庄,如兰州商办的德盛公药店,在重庆和天水均设有分庄,亦叫“德盛公”。西安长春丰药店在汉口和重庆设有分庄,亦冠之长春丰。有的药铺从三原购得药材后,又在西各地设分号推销药材。如由药行转化而来的宝鸡万顺和药铺,在甘肃徽县设有分号,命名为诚顺西,又在西武功开设有盛裕药店。成顺西后来几乎垄断了甘肃徽县、成县的中药市场。而和盛裕号店员七八十人,货堆如山,前店后场,秩序井然,运粮拉磨有驮畜3头,掌柜出门,坐骑搭雕鞍系彩辔,苏铃铜灯,后又在武功西街设分号,店名和顺恒,主力推销西口药材(38)。华阴县北演村党家,在黄河流域各大城镇开有十家药号,批零兼营,号称“十大广济”,尤以徐州“永记广济堂”最为著名。
  (35)《行汇刊》第七卷,第1期《西特产》。
  (36)《陇右纪实录》卷八。
  (37)石仁斋:《解放前我经营西北药材的情况》,《西安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135—136页。
  (38)《中华百年老药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483—484页。
西商人研究/李刚著.-西安: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