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要组织机构 > 抗日战争时期 > 北公学的创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北公学的创办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延安求学的知识青年日益增多。为满足各地抗日斗争对干部的需要和知识青年的求知愿望,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北公学,委托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人筹办。是年8月,开始招收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青年入学。1937年11月1日,北公学正式成立,成仿吾任北公学的党委记兼校长,邵式平任教务长,周纯全任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袁福清任总务处长。1938年,中共中央派李维汉任副记兼副校长。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北公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短期培训干部为主,重点培养抗日政治干部。教育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领导武装斗争的基本知识以及对目前时局的认识。学员经过短期培训后,即分配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北公学的学制分两种,即普通班和高级班。普通班学制半年,主要学习课程为马列主义的社会发展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游击战争知识、民运工作、政府工作。高级班的学制为一年,主要学习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的哲学及科学社会主义、世界政治和战区政治工作、政府工作等。北公学提倡和发扬“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师生们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开荒挖窑洞,克服由于日军侵略和国民党封锁造成的生活困难,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1938年7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关中栒邑县看花宫开办北公学分校,李维汉任分校校长。为了加强敌后抗战力量,培养大批干部,中共中央决定从北公学总校、分校抽调一批干部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抗日军政大学分校。1939年2月,北公学2000余干部在邵式平、周纯全率领下和抗大部分干部、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等,分别在晋东南、晋察冀创办了抗大第一、第二分校。北公学总校与分校于此时合并,校址设于栒邑县看花宫。是年7月,北公学一部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联合,在延安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另一部于1941年并于延安大学。北公学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培训了6000余名干部,发展中共党员3000余名,为加强敌后抗战作出了贡献。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