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塑像工艺研究——东周的塑像

作者:J.G. 马勒(美)


  3 塑像工艺研究
  3.1 东周的塑像118
  中国最早随葬的成套陶制塑像见于东周(战国)时期,它们出土于河南北部的辉县(Hui-hsien),自1935年以来就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1〕它们形制较小,有些高度从3.5寸到4寸,其他的则高两寸左右。这些塑像都用一种软灰陶制成,外表松软,用指甲都可以在上面刮刻,显然是在低温下烧制的;塑像表层经过抛光后再饰以红色的颜料。尽管它们的体型较小,但是很多却借助形体动作显得活力十足;塑像面部扁平,上面只有一道从前额向下的细长楔形突起表示鼻子(世预赛亚洲1)。伸出体外的胳膊位置特别说明俑像是在舞蹈或演奏乐器,支撑胳膊的则是宽大的袖孔,而袖孔在袖口逐渐收紧。女俑身着高腰百褶长裙,与汉代的飘逸长袍迥异,反而十分接近大约千年后唐代的服装(世预赛亚洲2)。与其后那些形制较大的塑像不同,这些塑像是实心的,只是在底座的中心留有一个小孔,其作用或许是为了使塑像保持立姿,也可能是在烧制过程中用的。所以这些塑像尽管形制较小,但却很沉。
  在长沙地区出土的那些东周时期的较大木制塑像似乎就是汉代俑像的真正雏形,两者在服装、形制和风格上都非常接近。这些身着长袍的男女木俑身上充分传递出了汉人重视灵魂、礼仪的观念。木俑雕刻简约,显示出工匠对待材料和探索的态度:即通过最少的细节表达出最多的意义。〔2〕119
  〔1〕Loehr,Max.(劳伊尔),“Clay Figurines and Facsimile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战国时期的陶制塑像及其复制品》)In Monumenta Serica(《华裔学志》),XI,1946,P.326.et seq;Far Eastern Ceramic Bulletin(《远东陶瓷学刊》),Dec.1949,no.8,以及Lee,J.G.(李):“A Report on some Known Forgeries of the Hui-hsien Type.”(《一些辉县类型陶像赝品的调查报告》)Far Eastern Ceramic Bullctin(《远东陶瓷学刊》),vol.VI,no.1,March,1954,p.2.
  〔2〕Sickman,L. And Soper,A.(斯克曼、索珀),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中国的艺术与建筑》)Penguin,New York,1956,p.10.
  

唐代塑像中的西域人/(美)J.G. 马勒著; 王欣译.—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