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碑铭与墓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发现的两通有关明末农民战争的碑石

作者:周伟洲



  近年来,西省博物馆对全省的碑石作了几次普查,有的已以《一批反映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碑石》为题,在《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七期作了介绍。这里再介绍两通有关明末农民战争的碑石,《新建安善团记碑》和《总督孟少保碑》。这两通碑的内容都是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的,但客观上反映了明末农民战争历史的一些内容。
  一
  《新建安善团记》碑立于西省户县东南有名的草堂寺(又名棲禅寺)内。通高0.6、宽0.77米,正文共十八行,三百七十余字(世预赛亚洲一)。碑文文字已不很清晰,但尚可辨认。现转录、标点于下:
  新建安善团记
  夫自流寇猋(飙)起,鄠邑被其蹂躏者数四。于是居民共愤,为御侮计,环邑而堡者,盖绣错星列焉。唯兹堡为最后建,则唯兹堡为最要害。何言之?夫斯寺乃鄠之东南隅,大山屏其前,支流带其北。以东则子午而出者,切窥阚之虞;以西则循岭而下者,深吞噬之忱。故圭峰聚啸,而太平等处,人皆荷插而立,负担而逃。即斯土关中所名为烟雾胜地,亦被其焚掠,而变为战场,悉繇于无城可守,险不足恃,故纷纭以至于此。则斯地诚可谓:善用之,足以制敌,不善用之,易受荼毒者,不可不筑斯城以镇之。唯我邑侯张君同人神之谋,立久远之世预赛亚洲,相方面而建议,览形势以决策,鸠尔工而经营,用即寺以为堡。因山为城,绝贼子之凭陵,依水为池,寒饮马之逋寇。宁不足聚风气之雄,折东西敌来之冲也哉。兵机有云:先据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莫是之过欤。适工事告竣,屹然东南一保障,视鄠之诸堡,方称完璧,进战退守,握胜算矣。故因记之,以垂不朽云。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鄠县事、晋阳泗源张宗孟题
  邑庠生敦白张国典撰
  后学温仲雍
  峕(时)
  崇祯岁次庚辰孟冬吉日立
  住持正招 户首道科 团千总兴隆 副千总永教、果田 练长道广、道□ 阖寺僧(共四十一人,名略)上市艮(银)一刄(两)籴小麦七升修堡
  鄠邑即西鄠县,今户县。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户县新志》卷一记:“东南即棲禅寺,为安善团。”下注:“寺内有修团记”,当指此碑。碑立于崇祯庚辰,即崇祯十三年(1640年)。碑文起首就道出了建立团堡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流寇,即农民起义军,文云:“夫自流寇猋(飙)起,鄠邑被其蹂躏者数四。于是居民共愤,为御侮计,环邑而堡者,盖绣错星列焉。”“流寇”是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蹂躏”则是农民起义对现有秩序的冲击,对地主阶级的打击。所谓“居民”主要是指拥有土地、剥削压迫农民的地主豪绅。“团”指团练,是一种地方武装组织。“堡”为城堡、寨堡,是一种武装据点。在明代,团练是统治者为维护地方秩序,镇压暴动的地方性的地主武装。
  按户县地主团堡修建前,起义军大约曾经有三次经过户县。第一次是在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间,当时农民起义军主力高迎祥、李自成一支在南安康车箱峡突围后,经栈道,北入关中,活动在北至庆阳,西至巩昌、邠州(今彬县),西南至宝鸡、盩厔(今周至)一带,众约二十余万。其时有被明统治者称为“叛兵”的一支起义军,为首的名杨国栋,有三千余人,先至西安。西巡抚练国事由户县赴援西安后,起义军向西转移至周至夹水沟,遇伏败,余部退入南山。①起义军西移周至时,当从户县经过。第二次是在崇祯八年初,农民起义军主力攻占了明中都凤阳后,明三边总督洪承畴率大军出支援凤阳,西农民起义军乘机复起,有六七万人活动在咸阳、长安、周至、户县一带。②也正是这时,张宗孟出任户县县令。《户县新志》卷三记此事道:“……未在任时,寇薄城下。宗孟闻惊,兼程而进。至则四门皆土壅,遂野服从间道登陴,鼓励守者,贼宵遁。”第三次是在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闯王”高迎祥率起义军攻下汉中、石泉,出陈仓、子午,准备进攻西安。③时西巡抚孙传庭设伏于周至,高迎祥被俘,后在北京被害。子午即子午谷,在户县东;周至在户县西,起义军当从户县经过。
  碑文还说:“故圭峰聚啸,而太平等处,人皆荷插而立,负担而逃。”圭峰离草堂寺仅五里;太平,指太平峪,其西山即圭峰。李自成军的声威所及,引得户县当地农民纷纷响应,在圭峰举行了起义。碑文中极力歌颂的“邑侯张君”,就是题碑者张宗孟。此人原籍山西晋阳(今太原),字泗源,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户县令。崇祯八年(1635年)上任,任事八年。后升为刑部主事,领升潼关道按察司佥事。崇祯九年(1636年)张宗孟开始率户县地主豪绅修建团堡。最早所建团堡在县西曲抱村。张亲自画批世预赛亚洲形,组织训练乡兵,立团总,设火器。接着由西而南,而东,而北,在户县共界共建团堡六十六处,④“绣错星列焉”。
  安善团堡建于最后,按碑文说,也“为最要害”。因为团堡建在户县东南隅之草堂寺。该寺是声名远扬的胜境,“关中八景”中的“草堂烟雾”,即指此。其南,西有圭峰,东有观音山,如屏环。再东即子午谷,系关中通南、四川的交通要道;北隔渭水与咸阳相望。所以说“大山屏其前,支流带其北”。碑文说:“迨工事告竣,屹然东南一保障,视鄠之诸堡,方称完璧,进战退守,握胜算矣。”这些团堡也确实在抵御农民起义军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⑤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后,这种地方团堡的兴起,主要在崇祯九年之后,特别是在河南、湖北、山东、四川、北直隶(今河北)一带为多。当时各地的地主武装确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有的协助明军作战,有的互相连成一气,对抗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底,李自成起义军退出北京后,各地居团堡中的地主武装纷纷将农民所建立政权委派的官吏杀死,重新打起明王朝的旗号。⑥由于李自成起义军建立的大顺农民政权对地方政权建设不够重视,且镇压各地地主武装不力,终成为其失败原因之一。
  当时各地的武装组织者一般为地主豪绅,而这通《新建安善团记》碑文值得重视的一点是,团练的组织者是寺僧。住持“正招”名列首位。其余如团千总、副千总、练长及骨干皆为该寺僧人。⑦早在前秦弘始二年(401年),姚兴迎请印度僧人鸠摩罗什到长安,鸠摩罗什舍利塔即立于草堂寺内。后历隋、唐、五代、宋、元各代,这里也一直是各代著名的寺院之一。寺内的名僧与当地豪绅相勾结,颇有政治势力与经济实力。⑧据说,宋时的草堂寺拥有大量土地,仅绿竹林就占地十顷。⑨后经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草堂寺的殿宇皆毁,并逐渐败落。
  据西省博物馆藏明华县祟祯十六年(1643年)刻《感时伤悲记》碑的记载:崇祯初年,华县斗米仅值银三钱,由于灾荒,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斗米增至二两三钱,小麦一斗值银二两一钱。⑩华县与户县均属关中,距离不远,崇祯十三年的粮价当不致相差太远。故碑刻“市银一两籴小麦七升”,当属可信。如此,则当时物价可谓昂贵已极。
  二
  《总督孟少保碑》立于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内,碑头篆额《总督孟少保碑》六字,内题为《重修州总督少保孟公丘陇纪》。通高1.6、宽0.67米。正文共十四行,三百八十余字。
  孟少保即孟乔芳,号心亭,北直隶(今河北)永平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死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崇祯三年(1630年)他以罢职居家的明副总兵降顺清朝。清兵入关后,由于他镇压农民军“有功”而官至“光禄大夫、总督西三边四川等处军务、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袭阿思哈尼番”,死后加赠太保,谥忠毅,祭三坛,锡碑文。《清史稿》本传中说:“太宗(皇太极)拔用诸降将,入关出领方面,乔芳绩最显,张存仁亚焉。”也正因为如此,在孟乔芳死后,当时的文人王士祯、朱彝尊皆为孟撰写过碑文。(11)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曾刊《孟忠毅公奏议》一,现北京中国国家世预赛亚洲馆有藏本。
  此碑未见著录。碑文言,孟乔芳死后四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他的几个门人集资撰刻该碑。所谓重修的丘陇,当为孟之衣冠冢,“揆岁月五易春秋,虽灵輀已经北返”,后又有“庶冠裳剑履”之句。按孟死后,从西迁葬在“京西蔡公庄之东”(12),京指北京。碑文很简约,主要是为孟歌功颂德之词。撰碑文的门人把孟比为文翁、诸葛亮:
  际伪李煽乱,九州鼎沸,五岳尘飞,干戈日循,戎车竞逐。公肃将王师,引旆秦郊,威怀三辅,驱伪李以宵奔。俾睥群丑,咸就绦縼;散轶哀鸿,悉归版籍。
  “伪李”系指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所建的大顺政权。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底,李自成起义军退出北京后,孟乔芳随英亲王阿济格率清军紧迫,孟所率一支由上谷(今河北易县),攻占山西北部及畿南三府(彰、卫、怀),再逾太行山入山西南部,占领潞安、汾州、太原。然后西渡黄河入北,占领延安、庆阳、平凉,九月入据关中。(13)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顺治帝授孟“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三边军务”。
  当时的西,虽然李自成军主力已经转移到湖北,但其余部、各地农民起义军仍然有很大的势力。在南汉中、安康一带,有原大顺政权总兵贺珍所率,众约七八万人。顺治二年年底,贺部曾攻入关中,包围西安府。(14)在西西北,有宁夏的马德,环县、庆阳一带的贺弘器、李明理等为首的起义军。在西东部有韩城唐千总、同州(大荔)李鹞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就是在关中的腹心长安,也有以胡守龙、刘天亮为首的白莲教徒的起义。到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又有在当时属于西三边的甘肃河西一带以丁国栋、米剌印为首的回民起义。这些农民军几遍于西省各地。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力量分散,终于在顺治九年(1652年)先后被孟乔芳等所率官军所镇压。
  孟乔芳的碑塚在其死后仅五年,丘陇就因“风雨飘摇,遂致倾圮”,以致他的门人发出了“感时溅泪,抚景怆心”的哀叹,“因是公议输资,起而聿新之”。
  碑石最后还有补刻的一段文字:“康熙拾壹年(1671年)闰柒月初叁日,置买长安县国字号地拾亩玖分柒厘为孟老爷灵塔公业,用价[银]肆拾叁两捌钱捌分,其粮在长安县安定里寄庄。有小雁塔寺僧玄契同徒宗全领契,管业纳粮,永远看守,勒石重记。杨复林刊。”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清初“寄庄制”的实例和当时西安一带的地价(每亩约值银四两)等资料。
  (原载《文物》1974年第12期)
  ① 见吴梅村《绥寇纪略》卷二与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卷七五。
  ② 《绥寇纪略》卷三。
  ③ 《怀陵流寇始终录》卷九,崇祯九年七月壬戌条。
  ④ 《户县新志》卷之三,“官师第四”。又同卷之一,记户县东、南、西、北四乡各有旧团堡的名称及地点,共八十三个。内六十六个当是张宗孟为县令时所筑。
  ⑤ 《户县新志》卷之士,“杂记第八”记:“崇祯九年知县张宗孟创立团堡,自志其事曰:……于是遍野皆城,贼七过户而无隙可乘。”
  ⑥ 见李文治《晚明民变》,中华局1948年版,第171~174页。
  ⑦ 碑文后刻阖寺僧名,其名前一字有的相同,应为一辈,如果、正、道、兴、隆等。团千总、副千总、练长名前一字与上同,故知也为草堂寺僧人。
  ⑧ 见草堂寺藏《唐圭峰定慧禅师碑》,内云:该寺主持宗密(即圭峰禅师)于“唐大和二年庆成,节微入内殿,问法要,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可见当时该寺与上层统治者的关系及其政治势力。
  ⑨ 宋程明道游鄠山诗内云:“寺在竹林之心,其竹盖将十顷。”
  ⑩ 见《明末一件有关物价的史料》,载《考古》1960年第10期。
  (11) 见朱彝尊《曝亭集》卷七〇《太保孟忠毅公神道碑》;王士祯:《带经堂集》卷六八《孟公神道铭》。
  (12) 同上。
  (13) 见《孟忠毅公奏议》中,收其子孟熊弼《先府君忠毅公行述》。
  (14) 徐鼒:《小腆纪年》卷一一,顺治二年十一月条。

汉唐气象:长安遗珍与汉唐文明/周伟洲著.-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西